

Product Center
提前10年預測白血病,可能性幾何?
- 分類:行業(yè)資訊
- 發(fā)布時間:2022-12-08
【概要描述】“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被認為是人類對抗癌癥最有效的方式。問題是:我們究竟能“早”到什么程度?日前,一支國際研究團隊在《自然》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論文。光看題目就很震撼:《對健康個體急性髓系白血病風險的預測》。
提前10年預測白血病,可能性幾何?
【概要描述】“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被認為是人類對抗癌癥最有效的方式。問題是:我們究竟能“早”到什么程度?日前,一支國際研究團隊在《自然》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論文。光看題目就很震撼:《對健康個體急性髓系白血病風險的預測》。
- 分類:行業(yè)資訊
- 發(fā)布時間:2022-12-08 10:28
- 訪問量:
“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被認為是人類對抗癌癥最有效的方式。問題是:我們究竟能“早”到什么程度?日前,一支國際研究團隊在《自然》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論文。光看題目就很震撼:《對健康個體急性髓系白血病風險的預測》。
假設老王于2018年確診急性髓系白血病,那么時光倒流到2008年,他還是個各方面都很正常的健康人,可以開開心心地在家門口看奧運。如果那個時候,科學家在他的血液中發(fā)現了可能導致未來癌變的跡象,老王的命運會如何改變呢?
把干預白血病的戰(zhàn)線提前10年
白血病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型。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發(fā)病率隨年齡顯著增長。對65歲以上確診的患者來說,死亡率已經超過90%。大多數情況下,病人還沒察覺到早期癥狀,病魔就已經悄然降臨。
“我們的研究表明,在癥狀出現前很多年,我們就能預測出AML發(fā)病風險最高的個體。”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多倫多大學教授John Dick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也就是說,我們可能有長達10年的時間進行干預。”
在AML發(fā)病之前,患者血液中的造血干細胞/祖細胞(HSPCs)會出現大量的突變和重復序列。但在那些最終沒有發(fā)展成AML的健康個體中,隨著年齡增長,也會積累這樣的HSPCs突變——這種現象被稱作年齡相關的克隆性造血。
科學家要做的,就是把最終導致惡性腫瘤的突變和那些良性的年齡相關克隆性造血區(qū)分開。他們分析了95名AML患者的外周血細胞,這些樣品平均在確診前6.3年獲得,被命名為“前AML組”。“對照組”則包括414名按照年齡和性別進行匹配的個體。
分析發(fā)現,與對照組相比,前AML組的每個樣本具有更多突變,更高的變異等位基因頻率,顯示出了更大的克隆擴增以及特定基因突變的富集。
研究人員用遺傳參數推導出了一個模型,預測哪些人可能具有罹患AML的風險。因為AML很少見,研究人員也開發(fā)了使用大型電子健康記錄數據庫的AML預測模型,它可以識別出風險較高的個體。
其他腫瘤也能這么預測嗎?
“要在健康人群中實現AML的早期篩查和風險評估,目前還缺乏有效可行的手段。這項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這一空白。”上海交大附屬第六人民醫(yī)院教授賈偉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令他感興趣的是,研究者追蹤了AML發(fā)病前5到10年間,血液中體細胞突變的種類和數量。這讓人們看到,隨著相關基因突變的累積,AML的發(fā)病風險也在逐步遞增——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血液中同樣存在突變的個體,有些患上了白血病,有些則成為幸存者呢?
Dick解釋道:“或許一些外部因素,比如微環(huán)境或炎癥等,正在促進這些白血病前期細胞的增殖,從而增加轉化的機會。”“同時識別內部和外部信號,能為我們提供更高的早期檢測準確率。”
Dick相信,利用血液中的循環(huán)DNA,不僅對白血病及其他血液病的早期檢查有重要意義,也能為其他類型組織的腫瘤研究開辟道路。
“除血液腫瘤外,其他類型的腫瘤也伴有一些易感基因的改變,因此這項研究可能有一定借鑒意義。”賈偉說。但他也指出,目前采用的循環(huán)DNA方法,檢測的是由腫瘤灶內部的腫瘤細胞釋放到血液中的DNA,如果采用外周血DNA測序來檢測細胞突變的程度,在預測腫瘤風險的時間上會相對滯后一些。
也就是說,要根據這個對其他腫瘤進行篩查,可能就沒有那么“早”了。
再加把勁,未來用到臨床上
這種預測方法能盡快進入臨床,成為白血病早期篩查的一大法寶嗎?
僅從目前這篇論文來看,可能是有點問題的。賈偉就直接指出:文中基因突變預測模型的假陽性率還很高,“預測效果并不好”。
針對這一點,研究者引入了紅細胞分布寬度來提高診斷準確率,雖然診斷敏感性(真陽性結果的百分數)只有25.7%,特異性(真陰性結果的百分數)卻達到了98.2%。賈偉認為,未來如果把兩者結合起來,也許可以大大提高AML早期篩查的技術可行性。
事實上,看似普通的血液常規(guī)檢測(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紅細胞寬度分布等),在這項研究中可不容小覷。Dick說:“在AML風險較高的人群中,僅通過血常規(guī)檢測,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需要接受進一步篩查的人數。”
目前這項技術面臨的限制因素還包括突變基因測序成本較高、AML發(fā)病率很低導致可研究的樣本量非常稀少、相關的機器學習技術還不夠成熟等。
但研究團隊本身還是相當樂觀的。Dick聲稱,他們將利用所獲得的知識來創(chuàng)建一組更精細、更集中的基因突變集,以便實現更高的預測性和更低的成本。
另一位通訊作者、英國維康桑格研究所的George Vassiliou也向媒體表示,他們準備基于這項研究建立更加牢固的篩查測驗。“我們希望,AML的預防終將成為治療的有效替代方案。”他說。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相關資訊
-
科學家首次揭示蔬菜中的化學分子能阻止結腸癌產生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fā)現羽衣甘藍、卷心菜和西蘭花等蔬菜產生的化學物可能有助于維持健康的腸道和阻止結腸癌產生。相關研究結果發(fā)表在2018年8月21日的Immunity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Environmental Sensor AHR Protects from Inflammatory Damage by Maintaining Intestinal Stem Cell Homeostasis and Barrier Integrity”。 - 提前10年預測白血病,可能性幾何? 12-08
- 歐盟為藥品和疫苗監(jiān)管支招 12-08
- 數學模型可提前兩年預測腸道病毒暴發(fā)疫情 12-08
- 科學家解析人腦中“剎車神經”結構 12-08